HKICPA资讯:从投行离开后,你还能做什么?

admin HKICPA

  在几周前发出真实!在投行Analyst Program工作两年的感受这篇文章之后,很多朋友都想听听FAQ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离开投行之后还有哪些职业选择。尤其是从投行转实业,有哪些职位可以继续利用投行的背景和优势。今天,就跟大家探讨一下这个话题。最后还会提到我最近到底在做什么(也是很多朋友问的)。

  如果你对以下的职业选择有另外的补充或是有自己个人经历的感悟,非常欢迎你留言分享!

  1、PE/Hedge Fund

  等其他金融机构

  这一个选项是所有投行人都耳熟能详的。就是继续待在金融业发光发热,也是最natural的一种职业晋升,这些金融机构基本上也只招投行出来的,所以你会有很大的优势。鉴于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想跟大家分享从投行转实业的职业选项,所以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2、Corporate Development

  企业发展部

  部门职能:这是实业里跟投行最对口的一个部门(以下简称corp dev)。每个企业的corp dev部门基本上都会招几个投行背景出身的人,很多corp dev的老大也都是投行出来的。这个部门的主要使命就是从全局出发帮企业物色合适的收购并购对象,或是寻找合适的战略合作项目(有些corp dev的职能跟下面一个要说的bus dev有些类似),帮企业实现非自然增长(inorganic growth)。重点词是“全局”(big picture)。他们一般不会介入具体业务线的发展。

  每天做的事情:我的投行前同事们后来有在Google,Linkedin的corp dev部门任职。感觉他们做的跟投行很相似,只是动脑的成分多了,认真读市场调研的资料时间多了。每天的ppt,excel都是基本的工作工具。能跟上级或领导层做一个完美的汇报也是很重要的。

  投行能用到的技能:基本上所有的都可以用到,只是做excel monkey的时间会少一些。因为你只需要专注做几个公司的模型,不像投行里每个人都有至少20-30个客户。但是模型的准确度和深度都会比在投行时的要求高。

  部门规模和发展趋势:在Google,Cisco等这些有大量M&A需求的大巨头,他们的corp dev组会有50人以上。如果是需求一般的大公司,可能是5-10人左右。如果是没有并购需求的中小公司,一般不会有这个部门。只要这个公司有未来M&A的需求,那么这个部门肯定是存在的。如果这个需求不再存在,corp dev的人可以转到其他的职能部门。

  3、Business Development

  业务发展部

  部门职能:这个部门特别适合投行里能说会道的人(以下简称bus dev)。因为bus dev的职责就是到处见客户维护旧客户关系并发掘新客户。Bus dev跟corp dev后半部门的战略发展职能有些类似,不同的是,bus dev会跟企业具体的业务线挂钩来帮有需求的业务线拓展业务,实现自然增长(organic growth),而不只是停留在全公司的大局角度。业务线(business line)是指以产品(product),或区域(region),或客户所在产业(vertical)划分的业务。

  每天做的事情:Bus dev的人需要较高频率的出差,因为客户通常都遍布在各地,甚至世界各地。面对面的客户交流会更有效地帮他们谈成生意。我兄弟会的一个朋友最近刚从投行出来去了candy crush游戏的母公司做bus dev,她说面试时她就被通知这个公司需要很多的travel。做bus dev的人还需要知道公司业务具体是做什么,行业发展是什么,基本的估值计算也是需要的。

  投行能用到的技能:说话讲故事的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说到点上,快速拉进与客户的距离,并保持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做ppt,excel,market research的能力也是可以用到的。

  部门规模和发展趋势:B2B的公司一般都需要有bus dev团队来维护企业客户的关系。大多数的B2C公司也需要bus dev来拓展新的市场打通新市场的人脉和资源。团队的规模是跟公司业务需求直接挂钩,少则10人以下,多则几十人。这个团队,不论大小,一般都是存在的,公司在快速成长期时,规模会大一些,平稳期之后就会是为数不多的稳定规模。
 
  4、Financial Planning&Analysis

  财务经营规划分析部

  部门职能:这个部门特别适合投行里擅长excel的人(以下简称FP&A)。有一个误区是,大家经常把FP&A和accounting混为一谈。其实,FP&A和accounting是完全不一样的职能。前者关注的是财报上总体的趋势,利润率(margins)是否合理,公司财务上的支出回报(ROI)是否合理。后者关注的是财报上具体的每一项财务数据(line items)输入是否准确,分配在财报上的位置是否合理。FP&A的主要职能是协助CFO分析现有公司财务状况,并跟各业务线讨论制定下一年的财务规划。

  每天做的事情:每天用的最多的工具应该就是excel,以及其他数据分析软件。用excel还是数据软件比较多,取决于部门的习惯,以及需要处理数据的量级。如果是中小型公司,excel的macro和pivot table一般能足够handle财务数据的分析。做资源配置分析的时候,则需要用行业基准或者历史数据基准做参考点。最后,还需要时不时地跟业务部门打交道,来判断他们的财务需求是否合理。

  投行能用到的技能:首先是excel的技能。最好能娴熟地运用macro和pivot table。其次,做market research的能力也是必要的,可以为你做财务支出回报的分析时提供很多的参考。

  部门规模和发展趋势:每个公司,无论大小,都需要FP&A的人。小公司可能只需要几个人就能handle所有的财务运营。大公司可能要雇几百人来管理公司各业务线的财务运营。

  5、Corporate Strategy

  企业战略部

  部门职能:如果说corporate development是把投行从外包转成in-house,那么corporate strategy就是咨询外包转in-house的版本。这个部门的职能就是帮助公司从战略的角度协调工作,涉及的种类可以大到战略规划制定,小到业务线运营协调。有些公司会用不同的术语定义corporate strategy。比如像Google和一些startup的类似部门是叫business operations。但是也要注意,不是所有公司说的business operations都是战略部,关键还是要看职位描述。

  每天做的事情:就像上面说的,大到公司年度或者3年战略规划制定,小到运营层面的流程梳理,都可能是这个部门会涉及的。PPT和简单的excel计算都是每天最常做的。汇报,讲故事的能力也是日常必备。

  投行能用到的技能:直接能用到的比较少,间接的比如行业趋势的了解会有用。这也是为什么corp strategy常年都是被咨询出身的人主导。但如果运气好,个别的老板也会考虑投行背景的,尤其是其本身在投行里服务的行业领域是企业所在的领域。

  部门规模和发展趋势:跟corporate development类似,大巨头会有50人以上的corporate strategy部门,里面的人会分别负责不同业务线的战略协调。小公司就不会有这个部门,尤其是初创公司startup,他们更需要的是实战性和执行力,战略的角色一般都融入在了其他具体的职位中。
 
  6、Strategic Finance

  战略经营管理部

  部门职能:这是一个最近几年才出现的部门职能,通常都出现在初创公司startup。简单地说,这个部门就是第四点和第五点的结合版。因为初创公司人员经费有限,无法单独承担既有FP&A又有战略部,但其实两者在对公司的作用和汇报的对象上都很类似。所以很多startup开始招聘这个混合职能的职位。一半时间帮公司打理财务盈亏表,一半时间做公司内部咨询的工作。【这个就是我现在在做的职位啦】

  每天做的事情:基本上就是第四和第五点提到的加起来。既有quantitative的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工作(不会到需要编程的程度),又有比较qualitative的讲故事写ppt的工作。

  投行能用到的技能:excel相关的技能,以及对公司盈利表的熟知程度都是很有用的。另外,对行业做调研报告的经验也是可以用到的。但是其他的,关于如何做一目了然的ppt让汇报对象一眼就瞄到重点,还是需要用到很多咨询的功底。我现在也是拼命地在向麦肯锡出来的现老板学习。另外,如何跟各部门的老大沟通而达成共识,让他们乐意提供你要的信息也是一门正在学习的艺术。

  部门规模和发展趋势:就如前面提到的,这个部门一般出现在初创公司,大概不会超过5个人,规模比较小。也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类别。我觉得他有他存在的意义。而当公司发展到很大的规模后,FP&A和战略部基本上还是分开处理的,尤其是在硅谷,职业经理人一般都是纵深发展的。

  希望这些信息能帮你在茫茫大海的实业招聘中找到一点方向。当年我从投行转实业的时候,基本上是迷茫了整半年,搞不懂各种职位到底是干啥的,有啥不同。

  当然,以上并不是所有的选择。还是那句话,看你当时想学的到底是什么。以上的六种选择算是最可以跟投行背景靠边,也在小灏身边的朋友们身上看到比较可行的几个exit options。当然,如果你决定自己做一个创业公司,或者尝试一个跟finance完全无关的领域,只要是你想做的,那你就应该去尝试!我在这里隔空支持你。

       来源:公众号小灏在硅谷,由香港注册会计师网【www.hkicpa.cn】整理发布,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来源!

向作者提问

  • 最新评论

全部评论